孩子远视储备的过早消耗,最终导致儿童近视低龄化高发。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(更新版)》,明确指出要坚持全生命周期的防控思想,从小、从早抓起,针对3~7岁人群要重点抓远视储备。什么是远视储备?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远视储备不足的筛查有何意义?记者进行了采访。
“同吃同住”两同学
一个近视300度一个正常
市民王女士最近十分郁闷,前几天,带自己上三年级的儿子查了一下视力,发现近视已达到300多度。让她不解的是,和儿子一样大的隔壁邻居家的小孩,却一点都不近视。
“两人平常一起上课,一起写作业看电视,可以说生活起居、作息习惯都一模一样,用眼的时长也都差不多,为什么一个近视300度,一个却视力正常?”王女士还注意到,儿子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出现近视,在另三分之二不近视的群体中,有的不近视的小孩用眼习惯并没有她家做得好。
“为什么同样的生活学习环境,会出现如此的差距?”王女士为此十分费解。
“从近视的原因来分析,王女士的小孩应该属于遗传因素。”扬州一小儿眼科主任卢新华认为,王女士夫妇或上一辈亲人中一定有近视的。
“近视原因十分复杂,但遗传因素影响巨大。高个子父母的小孩一般都是高个子,眼轴长的父母的小孩眼轴也一般长。”卢新华解释,眼轴长短是判断眼睛近视的重要标准,眼轴每增长一厘米,度数会增加260度左右。通过检查就能找出携有近视遗传的高危人群,提前进行预防。
国家卫健委更新指南
重点抓3-7岁人群远视储备
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(更新版)》,明确指出要坚持全生命周期的防控思想,从小、从早抓起,针对3-7岁人群要重点抓远视储备。
“婴幼儿由于眼部还未发育完全,一般都是远视眼,长到七八岁才慢慢变成接近成人的正常视力。”卢新华介绍,一般情况下,新生儿的双眼都处于远视状态,这是生理性远视,即是一种远视储备,远视度数到学龄前阶段基本达到正常。随着生长发育的过程,眼视觉发育会经历一个正视化过程,即从较高的远视逐渐发展到低度远视,或轻微的近视状态(即正视眼)。
每个孩子,在不同的年龄阶段,有不同的“远视度数储备”。3-4岁视力建议不小于0.6,5-6岁不小于0.8,7岁及以上不小于1.0,如果远视度数被消耗完,就进入了近视的高危人群。
卢新华建议,在孩子学前阶段,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规范的散瞳后屈光检查,了解孩子的远视储备量,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孩子的“远视储备”不被消耗,预防和延缓近视的发生或增长过快。
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远视储备消耗迟滞,容易带来视功能不正常。比如8岁的孩子还有300度远视,即属于视觉发育滞后,可能需要进行医学干预。如果孩子远视导致了调节性内斜视、弱视等情况,也需要早期发现、早期矫正。
远视储备是“低度数”远视,如果不加注意,很容易被消耗干净,所以“远视储备”只能起到“延缓”,而非“杜绝”近视的效果。除了正常消耗之外,一些不良的用眼方式会导致远视储备过快消耗,导致儿童青少年在成长的某些阶段发生近视。不良生活习惯包括缺乏户外活动、睡眠不充足、饮食不平衡、近距离用眼过度、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。
远视储备低怎么办?
1.充分“目”浴阳光,加强户外运动。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3小时以上日间户外活动;
2.注意连续近距离用眼休息。中小学生坚持4010法则,即每30-40分钟近距离用眼休息10分钟,低年级小学生每次近距离连续学习时间应更少一些;
3.非学习需要,尽量不用电子产品。护眼指数:电视>电脑>手机。使用电子产品每次不超过15分钟,每天不超过1个小时,学龄前儿童尽量不使用电子产品;
4.保持良好读写姿势,保持“一尺、一拳和一寸”。家长应提供适合孩子身高的书桌椅,掌握“坐于椅子/凳子上大腿与小腿垂直、背挺直时上臂下垂其手肘在桌面以下3-4厘米”的自我监测原则;
5.改善家庭采光照明条件。使用台灯读写,台灯放置于写字手对侧,顶灯同时打开。不在暗处看书,不趴着、躺着看书;
6.均衡营养,不挑食、不偏食。荤素合理搭配,多吃水果蔬菜,优质蛋白和富含对眼睛有益维生素的食物,建议少吃甜食和含糖饮料;
7.确保睡眠充足,小学生≥10小时,初中生≥9小时,高中生≥8小时。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不应晚于21:00上床睡觉;
8.定期检查眼睛。若发现视力和远视储备有下降苗头,一时间到医疗机构就诊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医学干预措施。
配镜哪里好?亳州眼科医院哪家好?亳州雷赛眼科医院开展了美国飞秒分子激光近视治疗、ICL、超声乳化白内障、青光眼、斜弱视、角膜病、泪道病、葡萄膜病、玻璃体病、各类眼外伤、复杂眼底病、医学验光配镜等项目。